
天津日报记者 王洋
曾执导《沂蒙山》《马向阳下乡记》等民族歌剧的导演黄定山,近日受邀与天津音乐学院携手,复排民族歌剧《小二黑结婚》。歌剧《小二黑结婚》改编自赵树理同名小说,1953年首演,成为中国歌剧民族化探索的里程碑之作。从教学实践到艺术创新,从经典传承到时代意义挖掘,黄定山有着深刻思考。“《小二黑结婚》作为民族歌剧的璀璨明珠,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。我们此次排练,肩负着传承经典、致敬艺术的双重使命。”在排练现场,黄定山的这句话为全体师生明确了目标。本报记者围绕此次合作与剧目解读,对他进行了采访。
谈排演初心 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力
记者:天津音乐学院此次特别邀请您来执导《小二黑结婚》,这部作品自首演至今已有70多年,您认为它为何在当下依然具有排演价值?
黄定山:从今年年初确定排练任务起,我一直满怀期待。这次排练于我而言,是一版全新的、充满青春气息的校园版《小二黑结婚》。早在2016年,我就曾为中国歌剧舞剧院执导过这部剧。在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历程中,《白毛女》与《小二黑结婚》是绕不开的经典,业界常称其为“一白一黑”,地位重要,而《小二黑结婚》还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喜歌剧。我也是从排练、学习这部经典开始,真正明晰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脉络与未来方向,“学习、传承、发展”六个字,是我对中国原创歌剧的深切体会。
更重要的是,70多年过去了,《小二黑结婚》的艺术生命力依然未减。这次与天津音乐学院合作,就是想通过校园版的排演,让年轻师生感受经典的力量,展现真正的艺术永远能焕发出新的光彩。
谈新版特色 “青春质感”的当代演绎
记者:从排练过程来看,此次排演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地方?相较于以往版本,天津音乐学院版在艺术呈现上有哪些独特之处?
黄定山:天津音乐学院将《小二黑结婚》作为教学剧目,让学生在排演中学习民族歌剧创作规律,“边演边学”模式难得,是教学与艺术融合的探索。
师生团队充满朝气、热情,虽专业稍显青涩,但艺术感染力强。青春感与艺术本质的契合,也与这部乡土诙谐喜歌剧的内核适配,让角色更鲜活,合唱时清脆的声音、表演时自然的神态,都让这部戏有了“青春质感”。每次看到他们为了一个细节反复打磨,比如如何表现小二黑面对金旺时的勇敢,如何传递小芹的娇羞与坚定,我都觉得这是艺术传承最动人的样子。
此次排演也是对作品的全新解释。我们深化了戏剧冲突,让该剧冲突阶梯式演进,非简单“好人坏人”对立——主线是小二黑、小芹追求婚姻自主代表现代思想,副线是二孔明迷信、三仙姑功利、金旺恶霸构成封建屏障,本质是传统伦理与现代思想的博弈。我们引导演员抓“博弈感”,让人物更立体,也让观众对照当下。比如有的年轻人结婚看星座,和当年的“算命”一样,本质上都是对婚姻的执念。
谈未来期待 教学相长的育人之路
记者:您如何看待这部天津音乐学院版《小二黑结婚》对民族歌剧发展的意义?
黄定山:天津音乐学院在教学上的探索很有价值——从《同心结》到《二泉》,再到《小二黑结婚》,一直在用经典剧目培养人才,这是非常有效的传承方式。通过排演,学生不仅能掌握演唱、表演技巧,更能理解民族歌剧的“魂”——比如如何用母语传递情感,如何让民族元素与戏剧结合。
现在很多年轻人对民族歌剧了解不多,这部戏正好是“入门钥匙”:它有好听的唱段,有趣的情节,还有能引发共鸣的主题。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演出,让更多人知道《小二黑结婚》有很多精彩段落;更期待这些参与排演的学生,未来能成为民族歌剧的传承者,让更多经典焕发新生。相信这条路坚持走下去,中国民族歌剧一定会有更年轻的观众,更旺盛的生命力。
据悉,今日至6日,该剧将在武清影剧院上演。
盛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