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贵州困牛山,有一个独特的传统,每年清明时节,村民们都会带着祭品来到这里悼念一群英勇的战士。令人奇怪的是,最初这里甚至没有墓碑。那么,这些人究竟是谁?他们为何值得村民们如此纪念?
红军的失踪与国民党的围剿
1934年,红军在长征途中途经贵州山区,正当他们艰难行进时,一支由800名战士组成的队伍突然在山中消失,无人知晓他们的去向。即使中央领导也焦急不已,直到70年后,真相才逐渐浮出水面。这支队伍究竟发生了什么?是否与国民党的围剿有关?
展开剩余80%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,红军不得不放弃了原有的根据地,准备转移到陕甘宁苏区,为的是争取战争的主动权。这时,红六军作为先锋部队,承担起了侦察敌情和开路先锋的任务。
然而,红六军在遭遇国民党围追堵截的过程中,队伍越来越小。起初有9,800人,但一路上经过激烈的战斗后,红六军的队伍逐渐缩小,最终只剩下2个16团的兵力。为了突破敌人的封锁,红六军必须加速前进。
1934年10月4日,红六军到达贵州的石阡县。尽管战士们急需休息,但他们得知桂系军阀的部队正在附近活动,这一消息令萧克非常担忧。桂系军阀以暴虐和压迫著称,曾参与蒋介石的反革命政变,很多百姓都被他们洗脑,对红军充满敌意,甚至视其为山上的悍匪。因此,为了避免冲突,萧克决定继续前行,避免暴露行踪。
然而,国民党的围剿越来越严密,红六军不得不与敌军展开战斗,尽管敌军援兵源源不断地到来,红六军依然竭力支撑。在与敌军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后,红六军以惨烈的代价取得了暂时的胜利,但队伍只剩下约6,000人。
进入深山后,红六军迷失了方向。由于对当地地形不熟,队伍不断绕路,无法顺利脱困。为了找出一条生路,他们只能依赖当地的向导,但困境依然没有得到缓解。紧接着,敌军又紧追不放,补给短缺、伤亡惨重,红六军决定以最后1500名战士换取大部队的生路。
直到10月13日,红六军成功突破敌人的封锁线,来到了乌江地区,但在渡江时,却遭遇到桂系军阀的包抄,桥梁被敌人斩断。此时,红六军再次陷入困境,不得不原路返回。疲惫不堪的战士们面对敌人的围攻,命运堪忧。
800名战士的壮烈牺牲
在生死存亡的关头,萧克决定让18师担负起拖延敌军的重任。龙云作为18师师长,带领着52团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战斗。他们英勇抗敌,虽然52团只有800余名战士,但他们不畏强敌,宁愿赤手空拳与敌人搏斗,竭尽全力为主力争取时间。
经过长时间的血战,52团成功拖住了桂系军阀,暂时脱离了追击。然而,在追击过程中,龙云发现身后有人暗中跟踪。原来,许多老百姓误以为红军是匪寇,在桂系军阀的煽动下,他们开始监视红军的行踪。为了避免暴露,龙云决定采取曲线行进的方式,并找了一个当地人作向导,试图甩开敌人。
但没想到,这个向导实际上是桂系军阀的内线,他将红军引入了困牛山。看到这片绵延的大山,龙云意识到自己被引入了陷阱,而敌军也已经紧随其后。此时,龙云将向导捆绑起来,愤怒的同时也意识到,红军并不是像桂系军阀所说的那样凶恶,反而对百姓非常宽厚。向导在此时突然意识到自己所做的错事,深感愧疚。
红六军决定上山避敌,而为了鼓舞士气,他们开始高唱革命歌曲。然而,随着桂系军阀的追兵越来越近,队伍陷入了更为严峻的困境。为了摆脱围困,龙云决定将队伍分为两支,一支负责突围,一支负责掩护。
在突围过程中,田海清率领着300名战士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,但田海清最终不幸牺牲,战士们也为保护老百姓而做出了最后的牺牲。面对桂系军阀的卑劣行径,他们依旧不愿伤害无辜百姓,而是选择自尽以保卫自己的尊严和信念。最终,所有突围的战士们全部壮烈牺牲。
70年后的真相
虽然红六军的大部队成功脱险,但52团的战士们却再也没有出现过。萧克多年来一直未能得知这800名战士的下落。直到70多年后,某位曾参与战斗的老兵回到贵州进行调查,终于从当地老百姓口中得知了真相:这些战士们在困牛山英勇牺牲,他们不愿让老百姓受苦,于是选择跳崖自尽,剩下的则在与桂系军阀的血战中牺牲。
萧克得知这个消息时,已经102岁。他终于了解了自己当年那些年轻战士的命运,虽然心情沉痛,但也松了口气,因为这段历史终于有了答案。
这些800名红军战士的英勇牺牲,深深镌刻在历史的记忆中。他们为守护百姓的安宁,付出了宝贵的生命,成为了永远的英雄。至今,每年清明时节,困牛山依然有村民前来祭奠这些无畏的革命先烈,感谢他们为如今的幸福生活所做出的牺牲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